美國人納的稅為何要養外國學生?【100.1.14聯合報╱洪蘭】

日前,在一個餐會上聽到一位大學校長說,他們學校想把在地的一所高中納入成為附屬中學,一方面教育系的學生有地方去實習,一方面也提升該高中的品質。這本是美事一樁,校長搖頭說,想不到反對的竟是他自己的學生代表。他們質疑高中的資源少,納進來會吃掉大學的資源,影響他們的權益。

我聽了很驚訝,我們都知道只有大家都有錢了,你才能安心享受你的財富,唯有利他的自利才能保障你的自利。如果只想到自利不考慮利他,你的自利會不安穩。在貧富懸殊的社會裡,很多有錢人不敢出門,出門必要保鏢,因為別人會覬覦你的財富,會來搶、會來偷,連覺都睡不安穩,像這種日子即使錢再多也過得不自在,因為失去了最寶貴的行動自由。

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,歐洲滿目瘡痍,美國的國務卿喬治.馬歇爾提出一個美援法案,幫助歐洲經濟復甦。當時美國國內也有人反對:我們辛苦賺的錢為什麼要白白拿去送給歐洲人?但是杜魯門總統看到了除非歐洲經濟復興,人民有購買力,不然,美國製造的產品賣不出去,它反而會拖跨美國的經濟。歷史證明杜魯門和馬歇爾是有遠見的政治家,美援使美國在六十年代,變成世界第一富強的國家。

大學的資源其實在師生的腦力,圖書設備和實驗儀器上,這些都不會因使用而減少。腦力最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東西,它不會因用了就變少,反而越用越靈光,點子越多,創意越強;圖書館的書也不會因為有人看而少一頁。開放校園給高中生只會幫助高中生更提升他們的眼界,使大學以後收到更好的學生而已。

在資訊瞬間傳遞、地球是平的廿一世紀,人和人的關係已經親密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地步了(所謂的蝴蝶效應),如果我們的大學生仍然如此的本位主義,這會是我們的隱憂。

我們一定要告訴學生,幫助別人其實是幫助自己。早期美國大學大量給獎學金,讓世界一流的頭腦去美國讀書。當時,我們也不了解為什麼他們願意給外國學生全額獎學金,不但替我們付學費,每個月還給生活費,讓我們不必打工就可以安心念書。他們自己國內也有很多的高中生上不起大學,即使上了,也得一邊念,一邊打工。為什麼他們納的稅要用來養我們這些外國學生?相信美國人也有抱怨的。但是這些外國學生讀完了大都留下來為美國所用,他們教書或作研究,栽培了美國的人才,提升了美國的國力。那些即使回國服務的人,他們的心態還是親美,當他們身居要職時,他們親美的態度在冷戰時期就對美國很有利了。

現在回頭看美國的獎學金政策絕對是正確的。腦力是世界上最珍貴的,也是最不會耗損的東西,知識也是世界上唯一越用越多的東西,學生不必小器,當每個國民的知識水準都提升時,國家就強盛了,畢業生就找得到工作了,你也可以安居樂業了。

(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)


延伸閱讀 [馬歇爾計劃,維基百科]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9%A9%AC%E6%AD%87%E5%B0%94%E8%AE%A1%E5%88%92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走在陽光裡~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